历史渊源

  


    华中理工大学原名华中工学院,建立于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1953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划,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5月, 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聘任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委员。同年9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华中工学院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于19531015日在武昌举行, 这一天就成为学校的建校纪念日。长沙分部于1024日举行开学典礼,桂林分部和南昌分部也于1026日开学上课。

    19548月中旬,经过周密筹划和细致准备,全院师生员工在武昌喻家山会师,学校完成搬迁集中工作 。华中工学院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即初具规模,形成了团结奋斗的局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在随后的工作中,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习和参照苏联的经验,建立了不同于解放前的新的大学教育制度,学校的规模也有较大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工业建设人才。到1966年,学校整体实力已有较大提高,有6个系,20个本科专业 ,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但仍是多科性工科院校,基本上是本科教育,以教学为主。

    从建校初到“文革”前,学校在一片田野上创建了一座大学城,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完成了学校的第一次大发展。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1976,“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而科教文化战线又是这场灾难的重灾区,华中工学院同样深受其害。但是,学校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

    “文革”后期,学院领导顶着各种压力,开始广积散落在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充分相信、任用现有教师,较早地着手抓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尽管在十年浩劫中高校的师资队伍受到了较大摧残,而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不仅未失精华,还从外单位调进了一大批教师。从1972年到1979年,学院共调进了600多名教师,这为学校的第二次大发展蓄积了人才。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学科结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狠抓国际学术交流,逐步走向世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一些重要办学思路:“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采用最新技术成就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专业。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的专业。还先后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学院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学院陆续设立了中国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为办好理科和文科专业,学院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充分调动原有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二是千方百计从校外调进一批教师,并从中国科学院和兄弟学校聘任一批兼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三是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的原则,先开展科研,招收研究生,培养师资,再办本科专业;四是创办学术刊物,通过刊物同国内外学术界建立联系和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不同于原有综合大学的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专业。到1984年底,学院已设有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2年初,学院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以此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这既是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准则,也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这一年招收研究生181人,以后逐年增加,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1984年,教育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全国22所重点大学试办研究生院,华中工学院是其中之一。同年7月,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成立,从此,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1984年底学院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班子采取在巩固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创新的方针,狠抓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1986年底,学院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学校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途径,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风,师资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工作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这一时期,学校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学校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组织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并且在激光、数控、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存储技术等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综合优势;承担国防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突出进展;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显著增加;进一步开展了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

    从1994年起,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严重弊端,学校率先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从举办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加强修养作用的人文讲座入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1997年,学校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将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得一批高素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近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围绕学科形成了一批富有生气的产学研实体,在激光、数控、软件及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高科技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华工特色的产学研协调发展模式,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及产业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是华中理工大学进入第二次大发展的20年,办学格局发生了“三个转变”:由单纯的工学院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基本上只从事教学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由基本上只有本科教育向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教育及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方向转变。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

    1996年和1997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

    面对当今世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面对国家“两个根本性转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国内外高等学校的激烈竞争,新的领导班子在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目标的指导思想下,从1997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校制订了《华中理工大学第三次大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三足鼎立”的办学思路, 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依照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组织教学,创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科研成果,提供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和重大影响的一流服务,构建教学、科研、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模式。

    面向未来,学校将发展的远景目标定位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

    这个远景目标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05年,经过20年的奋斗,实现学校的第三次大发展,把华中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大学。第二阶段是到2050年左右,在我校建校100周年时,把华中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经过47年的发展,华中理工大学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靠我们自己,靠一代又一代华工人的不懈努力。在21世纪,学校将按照“切实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实现第三次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思路,狠抓发展和建设,狠抓改革和创新,狠抓团结和实干,让华中理工大学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