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d: 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

cai 发表于 2000/02/26 22:47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加跟贴 发新贴

Subject: [转寄] [转载] 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

Date: Sun, 27 Feb 2000 10:15:43 +0800 (CST)

From: marner . bbs @ bbs . whnet . edu . cn

To: cai @ nba71 . med . uth . tmc . edu

发信人: wolfgang (书呆子), 信区: StudentofHUST

标 题: [转载] 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Sat Feb 26 21:20:31 2000), 站内信件

[1;37m【 以下文字转载自 [32mTeacher [37m讨论区 】

【 原文由 [32m wolfgang [37m 所发表 】 [m

我们的声音

——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

陈立功,卫生统计学硕士

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引 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终于步上了快车道,其中的重要内

容是利用这次历史性的改革机遇,不仅要促进高等学院的强强联合和重组,着眼于创建

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新型综合性大学,而且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自五

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各种严重弊端。我们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是历史性的伟

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对我们国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负责的

态度和坚定的政治意志和科学精神。作为高等学校的普通教师,对此无不感到无比激动

,并且坚决拥护。

前天下午,我所在的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向所辖全体教职员工通报了我校的合并

计划,这意味着历时数十个月的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终于尘埃落定。我们得知以武汉大学

为首、包括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其主体部分来自上海同济大学),

共三所院校组成了新的武汉大学;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其一部分来自原武

汉大学医学院)和武汉城建学院组成了新的大学,名称尚未最后确定,但实力强劲的华

中理工大学同意了我校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以及大学主要领导,校党委书记黄光英同志

的强烈要求:新大学必须以某种形式保留“同济”这个历史品牌,例如:可能的名称是

华中大学同济医学院,或华中同济大学。

在此之前,我们也曾听说既可能与武汉大学合并,也可能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前者当

然是最好的方案,且众望所归,因为武汉大学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在华中地区首屈一指,是本地区最适合医学科学发展的院校。不仅如此,如果我校与武

汉大学合并,新武汉大学将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从而将获得中央政府和湖北省地方政

府每年共计12亿圆人民币的重点投资。对这个合并前景,我校领导和广大师生是非常清

楚的。这也正是李岚清副总理、教育部领导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所期盼的结果。然而,最

后的结果却令人震惊:新武汉大学和可能的“华中大学”均未进入前10名。我们还得知

,在最后的谈判中,武汉大学坚决而又贸然拒绝了我校的最低要求。

合并结果:对各方得失的评价

我不可能知道整个谈判过程的细节,而且对细节的评价不如对结果的评价。

武汉大学:这所有100多年历史的高校没有实现自己的合并计划,轻率地丢掉了“同济医

科大学”这个举足轻重的棋子。这意味着他失去了许多本来唾手可得的东西。从眼前来

说,包括: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近30个博士点和近100名博士导师、近40个硕士学位学科

(专业)及相应的600余名导师、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环境医学、器官移植)、2个原

属卫生部的重点实验室、2所中南地区最好的临床医院(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全国排

名第3~4的医学院、全国排名第2~3的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大批毕业于该校的人力资源。

以我所在的公共卫生学院为例,全院295名教职员工中,目前共有84人在海外(主要是美

国)求学或工作。此外,他还失去了“同济”这个具有很高含金量的国际知名品牌。要

知道,同济医科大学是现上海同济大学的前身,与德国有着悠深的历史和文化关系,50

年代院系调整时远“嫁”武汉。至今,同济大学还为失去她而深感痛心。1985年,前联

邦德国(西德)总理科尔访华时,曾来到这所大学发表露天演说。这种高级别的外事活

动在全国高校屈指可数。

从长远来说,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武汉大学失去的则更多,且更重要:那就是,他的

许多学科,例如哲学、数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由

于没有“医学”的参与而丧失大批新的学科生长点——这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未来抢占

学科至高点的关键。

由于没有得到同济医科大学,新武汉大学失去了排名以及相应的巨额投资,从而在迈向

新世纪的门槛上重重地跌了一跤。据“谣传”,武汉大学之所以落到这个结果是因为不

能接受同济医科大学如下四点要求中的其中两点:

(1) 合并是一定的,并且要进教育部管辖(这一点没问题);

(2) 新大学应增加对生命科学的投入(这是世界科学发展的新动向,也没问题)

(3) 新大学以某种形式保留“同济”这个品牌(这一点武汉大学坚决拒绝)

(4) 保留的“同济医学院”在人、财、物和外事等方面权力相对独立(这不能接受)

在此,我想对武汉大学所拒绝的两点要求及其后果发表个人评价:

(1)拒绝保留“同济”这个品牌只能被认为是对同济医科大学的国际声誉的轻视,是对

其历史,因而也是对我国历史的不尊重,是毫无道理地放弃这个在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

很高含金量的品牌。反之,保留这个品牌不但不会使武汉大学丧失什么,反而可以获得

许多。

(2)承认“同济医学院”的相对独立,并不意味着武汉大学在上述四个方面毫无发言权

,因为,“同济医学院”的最高领导层的人事任免是且只能是武汉大学,而不可能是教

育部。此外,这些相对独立的权利也不可能永久化,特别是随着学科交融的加深,在不

久的未来,新大学的权力结构必然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现代医学早已超越了以“

临床医学”为主导的观念,“公共卫生”成为许多非医学类学科(包括自然与人文类学

科)研究的重要领域。要知道,现代公共卫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其历史可追溯到300多

年前的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 1620-1674)和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

3-1687)在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他们的开创性研究导致了现代统计学(一门科学方

法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以及公共卫生其它学科的诞生、革新和发

展。因此,新武汉大学完全可以通过组建新的公共卫生学院以打破“同济医学院”的学

科结构,从而改变其权力结构。

因此,我们说,武汉大学在如何合并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犯了战略性和战术上的错误

,这直接导致他失去了许多无法估量的东西。

同济医科大学:显然,成立于1907年的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精神令人崇敬

,体现了学者的尊严,维护了品牌的荣誉。黄光英同志说得好:要发展,只能靠自己,

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但是,如果“医学”能够融入综合性大学,而不是与工学院机械结

合,其发展势头将无法估量。从近期看,由于没有实现与武汉大学的合并,她表面上似

乎没有失去什么,但她将既不可能与武汉大学的各学科实现充分有机交融,也不可能与

华中理工大学这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现学科交融,从而丧失从学科外部获取“智

力”这一巨大的无形无价资源的机会,这将导致“医学科学”在同济医学院的发展维持

在旧机制的约束之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瓶装旧酒”,更确切地说,是“用旧设备

生产旧产品”。因此,与过去的同类兄弟院校(卫生部的六所重点医科大学),例如,

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相比,同济医科

大学的新起点将大大降低,其人才的质量将大打折扣。因此,她的损失是远期的,但却

非常惨重。

我们不用再对同济医科大学说什么责怪的话,她伤心透了。迄今为止,她在中国大地流

浪了整整60年:1940年由于战争原因从上海迁至四川的宜宾县李庄镇。战后又返回上海

。还没有恢复元气就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于50年代初从上海迁至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

学院合并,称“中南同济医学院”(现湖北中医学院所在地址,武昌胭脂路)。50年代

后期迁至汉口航空路13号,并被迫更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

和卫生部批准,更为现名。这种悲怆的流浪生涯在世界高校史上也不多见。她以自己对

祖国的无私奉献和坎坷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现代历史的概貌。

因此,我们只能说,我们应深深感谢以著名的外科专家、资深医学科学院士裘法祖教授

,麻醉学家、博士导师金士翱,器官移植专家、博士导师夏慧生教授,病理学家、博士

导师武忠弼教授,环境医学专家、博士导师蔡宏道,环境毒理学家、博士导师刘毓谷教

授,劳动卫生学家、博士导师张国高教授,流行病学家、博士导师何尚浦教授等为代表

的老一辈同济学仁,是他们奠定了同济医科大学的现有地位,是他们确立并身体力行了

“同济风范”。这种风范不仅与先辈们的生命交融在一起,而且是一种值得珍爱的历史

文化遗产。现在,这份遗产终于得到正式认可,并予以保留。反之,如果取消“同济”

这个品牌,就是最终铲除了同济大学的根,这将再次导致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人为的文

化和历史的悲剧。因此,我们可以说,保留“同济医学院”是一种精神的胜利(不是阿

Q式的“精神胜利”),是同济医科大学的胜利,同时也是同济大学的胜利。这种胜利不

仅象征着中国几代学者的精神文化品质,而且象征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宽

容的胸襟。我们的确不应该后悔。

华中理工大学:这位只有50岁不到的后生,令武汉大学感到“后生可畏”。最近几年发

展势头强劲,学校规模之大、管理水平之高,政策之灵活、经济实力之强大,在湖北乃

至全国高校中不多见。这些是他敢于与相对保守的武汉大学相抗衡,并违背国务院、教

育部意图的资本。他要在武汉地区高校中独树大旗,争当全国重点。由于同济医科大学

的加盟,这一愿望得到了增强。但是,单一的工科性质导致他的学科门类严重倾斜于应

用学科,与医学科学的交融性非常差。这种先天不足的学科环境极不利于医学科学的发

展,不仅如此,他自己的发展后劲也令人十分怀疑。在综合性大学在我国鳞次栉比地创

建起来的今天和未来,尽管他打算斥巨资引进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但未必能够从

根本上改变其学科结构的严重缺陷。要知道,一所大学的学科优势不是靠引进几个人才

就可以树立的,那是一种历史的继承性、一种无以名状的学术氛围。这种继承性和学术

氛围需要点点滴滴地日积月累。没有这种良好的继承性和学术氛围,要想确立新的学科

优势,是非常困难的。由此,我们不能不为他以及和他结盟的同济医科大学的前景感到

无比忧虑。

在此,不得不令人发出感慨:

武大老先生痛失同济娇娘,一对怨偶长相思,

同济老大姐下嫁华工后生,一枝鲜花难配郎。

这幕“爱情”悲喜剧多么令人感动!尽管这样的戏剧数不胜数。

注:称同济医科大学为“老大姐”是同济大学前校长,李国豪院士于1987年庆祝同济医

科大学建校80周年时的用语。

湖北省和中国:由于这一令人遗憾的悲剧性结果,湖北地区期望中央政府给予大笔援助

资金扶持重点院校的可能性在近期内降低了。武汉,这个拥有3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大

学生占市区人口比重巨全国最高的特大城市,竟然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全国重点。这一合

并结果辜负了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殷切希望,背离了我国高校

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路线。这是武汉的耻辱!是湖北的耻辱!是中国的耻辱!特别是

中国学者的耻辱!我深信,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付出了大量心血的李岚清副总理在见证

这一合并结果后,一定会怅然泪下。

关于公共卫生

在本行说本行话。在此,我想谈谈自己对公共卫生的几点看法:

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了公共卫生。的确,公共卫生是超越以救治个体疾病为主的传统临

床医学的新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非常广阔,包括自然和社会等几乎全部学科领域

,其目的是认识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保护人群健康的战略和措施,即国

家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政策。其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科学方法和人群调查研究方法。

正如公共卫生发展史上的著名学者,19世纪的德国医生弗兰克(Johann Peter Frank,

1748 ~ 1821)所说:“国家内部的安全……其中值得注意的部分是按照有效的法律,管

理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福利……。”这句话暗示着“公共卫生是一项涉及国家和国际安全

的战略”。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

1916年,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资助在美国和全球重点院校组建独立于医学院的公

共卫生学院,其中第一所公共卫生学院于1918年在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

,第二所于1921年在哈佛大学成立。现在,世界上主要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各自的公共卫

生学院。我国的第一所公共卫生学院正是同济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1987年

)。虽然这一行动导致了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历史性分离,但这种分离是必要的和合

逻辑的,因为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学科。例如,在国外的公共卫生学院学习的主要是

来自非医学专业的人才,而且这些公共卫生学院一般不培养本科及以下的人才。

现在,一个国家的卫生政策应主要依靠公共卫生人才而不是临床医学人才来制定,只有

这样才能保证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得到公平合理且高效的利用。例如,克林顿总统的

全美医疗保健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公共卫生学院及其培养的

人才是国家宝贵的智力资源。

结束语

由于湖北高校重组的低质量,必然直接损害国家的智力资源,并将导致巨大的智力浪费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世界大潮面前,我们承受不起这种损害。面对党和国家,面对

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我们更没有权力人为地制造这种损害。因此,我们必须迅速行

动起来,以坚定的政治意志和决心纠正这一损害。

纠正的办法: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尽快制定并分步实施推动新武

汉大学与新“华中大学”合并的计划。

最后,向教育部进言:在制定合并计划时,教育部应充分考虑到如何精心维护我国高校

品牌所富含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象保护历史文物一样珍爱这些品牌。为此应制定相应的

政策和法规。这是对我国历史的高度珍视,有益于子孙万代。

尊重声明:本文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引用。其中的观点不正确之

处,或与事实相出入的地方,将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同时,我深信,由于作者身份平

凡,纰漏之处相信人们会给予应有的谅解。

谢谢大家的阅读。

陈立功,

2000年2月24于同济医科大学陋室

本文跟贴

驳 @ 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 陈立功 --- AiQingping 2020/01/21 01:35 (579 bytes)
Re: Fwd: 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 --- cai 2000/02/26 22:57 (461 bytes)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ue Jan 21 01:35:52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