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华中科技大学,反思高等教育

龙头 发表于 2004/07/22 08:11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加跟贴 发新贴

送交者: 不是龙头 2004年7月19日19:00:09 于 [教育与学术]

第一部分:评价与反思

1.华中科技大学即便是在华中、华南地区也不是龙头高校,更不要说在全国了。

(1)就湖北省而言,高校的龙头是武汉大学。

尽管华中工学院从创建之初就得到中央、中南局的高度重视;

尽管华中理工大学在后勤社会化、人文教育等方面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头;

尽管华中理工大学兼并了“同济医科大学”(挂一张牌子,但人财物分离);

……

但是,华中科技大学仍然不是武汉的龙头高校,更不要说在全国。

武汉大学早就在99年就进入副部级高校行列(第二批7所),华中科技大学只是到最近新增的10所副部级高校名单中才见身影(2003年年底)。

从签署的重点共建协议可见,湖北省倾力支持武汉大学,进一步奠定武汉大学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地位。

虽然华中科技大学也进入重点共建行列(985工程),定位与武汉大学同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但仅仅得到教育部的第三档次的经费支助(3亿元),远远落后于同城的武汉大学。湖北省、武汉市以资金、项目等多种形式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显然不如武汉大学的真金白银来的实惠。

抛开虚浮的东西,在华中、华南地区,华中科技大学目前还在很多方面还远不如武汉大学等学校。

(2)华中科技大学的生源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保证。

华中科技大学的生源影响力不具有全国性,仅仅限于华中、华南等地区。如果说地域是生源的制约因素,有它的合理性。合肥、西安在诸多方面不如武汉,可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却得到全国莘莘学子的仰慕。为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充分调用新闻媒体等手段,开展"大学开放日"等活动,可结果依旧不甚理想。

如此的可比,却如此的不同,这正是华中科技大学无法超越的现实高度。

华中科技大学书记、校长常在工作会议上,慨叹学校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更慨叹学校的生源!

地域性生源的劣势是华中科技大学无法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大学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100多个博士点、200个左右硕士点,只有14个国家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每年招近万人本科生,8000多硕士、博士生,这种比例在全国高校的确排在前列。

好恐怖?是打狼,还是放羊?

(3)网大、武氏排名不具有参考价值

网大、武氏等机构未经国家授权,是民间性行为,只是把国外的某些排行榜的指标拿来而已,并不具有参考价值,只能误导信息不对称的学生和家长们。

这些排行榜根本无法得到诸如学校实际到位科研经费、实际招生质量、所承当国家特大、重大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总量、所承当的国防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等等关键性、重要数据。

仅凭小样本数据就来评价一所大学,能合理吗?能让人信服吗? 一个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大学排行榜,在孔方兄的支持下,没有猫腻才怪那!!

如果凭此还考究一个学校的实力与地位,未免太滑稽可笑了。

这样的排行榜的的确确蒙蔽了诸多信息不对称的人们!而对于明事理的人们来说,那只是一场闹剧!……

话说回来,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有几个高中生对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通晓如何选择大学及专业。无非是受高中老师、当地媒体的诱导,听学校的名称是否华丽、具有诱惑力,看学校所在的地域罢了。

等入学后,明白一切,也只能大发牢骚,嫁鸡随鸡了。

2.科研经费来源有质的区别

从国家授权公布大学科研经费上来讲,华中科技大学排位的确靠前。但从表中可以看的出,华中科技大学更多的是依赖于企业等单位的支持或自筹经费。

的确,华中科技大学筹集资金的能力的确非同一般。但是,真正到位的经费到底有多少,谁人知道?就如同天花烂坠的某地GDP一样,值得任何人蔑视,含金量必然大大缩水。

国家级支助课题经费和企业单位赞助科研经费从本质上来说,有质的区别。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有鲜明的差异,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问题。

当年,当多数高校不注重SCI时,有些学校凭此突现,可是今天那,还不是排在人家的后头。同样,这种情况存在于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请中。

其实,大学、研究机关很多圈中人士将一些高科技计划称为分赃计划,何至于此?

每到博士开点年、基金计划资助分配时、国家实验室确定时,京外的大学官员云集北京。人民币开道,炸出需要的东西,早就不是什么新闻。

就说那个“国家实验室”,是华中科技大学主导申请的吗?

非也!

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共同组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出地,建在华中科技大学附近吧啦!

为何其他大学没有得到,为何有“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教育部分赃”一说, 不必言!!!

一声叹息!!!!

3.项目获奖并不意味科研水准就高

国家奖项的申报是以所在省(市)、部委为基准,并且有申报数量的限制。

华中科技大学现今隶属于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系统,从科研实力、项目数量等诸多指标上来说,华中科技大学绝无超越诸多国内著名大学的实力。

从全国来说,湖北省的科研实力决无进入顶尖层次的实力。

华中科技大学获奖的诸多项目都不是由教育部推荐,而是汇同项目合作方一道由湖北省推荐上报参评。曲线上报,花钱送审参评自然解决了提升自己所需要的名头问题。

不久前,一则消息,为这样的评奖打了折扣。一位院士伪造获奖证书获得国家奖项,真是可叹!

4.一味的标新、浮夸不是长久之道

当南京大学依靠重视SCI而衍生出南京大学现象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也仿效推出了研究生毕业与发表文章挂钩的政策。一时间,翻看国内科技期刊,随手可见标有华中理工大学或是华中科技大学字样的论文。

情况是什么,这些论文多是些国外文献汇总和翻译。有什么价值那?

中国政府已经取消了政府行为的SCI排名,不正是对这种浮夸行为的断然否定吗!

当年,华中科技大学率先推出理工科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尝试,掀起一轮狂潮。可时至今日结果又如何那?除了办起研究所,主办多种期刊,增加硕士点等等外,自己的学生是否真的拥有人文精神那?

打开各大教育网站,看到的多是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的谩骂,清华、哈工大、北理工、北航、武大等等诸多学校都成为其攻击的对象,大有天下为我独尊的架势。

人文教育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探讨吗?

十几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极为重视传媒的作用,常常见诸于媒体。是乎,华中科技大学已是强中手了。非也!仅仅是在后勤社会化、率先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媒体炒作等方面冲锋在前的学校,也仅仅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校而已。

放眼全国,那所大学不是在硬件、软件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那所大学不是在博士点等指标数量上有了极大的增长┅┅

中国科技大学还不也是建国后建立起来的吗!

这些能说明什么?我们国家的科技竞争力还不是逐年后退。

985工程启动后,国家率先选择地处不利地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为什么?

实力决定一切,绝不会因为你发展的快些,曝光率高些,就能获得国家的认可和赞同。

南京大学在"七五"等期间,并没有得到国家的过多关照。依靠SCI,学校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实的科研实力,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985工程。

实力决定地位,这是真理!!

如果仅仅从由于没有并入武汉大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仅仅从由此带来的后果考虑问题,那样的想法未免太幼稚了。

如果仅凭借世俗关系等外在因素,就能决定大学自身的定位的话,未免太滑稽了吧。如果那样的话,很多大学可以凭借校友的帮助获得更多的实惠。

把希望寄托在主管教育的某个人的身上,那样的大学一定没有长久的发展动力及源泉。

实力决定一切!这是真理吗?的的确确!!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需要认真反省!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行动上来,甩掉业界授予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熟练技工"的光荣称号!

第二部分:集中南地区之精华----华中工学院创建背景介绍

新中国成立时,中南区(当时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六省)有高等学校35所,其中公立学校22所,私立学校13所。除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设有工学院外,只有4所规模很小的工科学校(交通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和私立的江汉纺织专科学校)。

遵照政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南区的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进行试点,1953年全面铺开。1952年,以中山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在广州成立了华南工学院。将北京工业学院、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校的矿冶系合并,在长沙成立了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研究和全面部署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会议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学院——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为了统一规划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的建校工作,组建了“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1953年先建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暑假成立并开始招生,1954年再建水利学院。

1953年1月22日,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出通知:宣布“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正式成立;设规划建校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负责规划建校的具体事宜;任命张培刚教授(原武汉大学总务长)为三院联合规划建校办公室主任,王寿康(原武汉大学土木系教授)、殷德饶(原湖南大学副总务长)为副主任。办公室下设秘书、规划设计、工程监理三个处,分别负责财务、后勤等行政事务和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作。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在审定中南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方案时,决定将筹建中的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合并为一校,撤销中南动力学院的建制,把华中工学院建设成为以培养机械工业和电力工业建设人才为主的工业大学。

1953年5月20日,中南高等教育管理局通知: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聘任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委员,张培刚、文斗、刘颖、朱木美、万泉生、余克缙、黎献勇、蔡名芳、龙瑞图、周泰康、陈泰楷、陈日曜、万发贯、许实璋、刘正经、殷德饶为委员。

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953年6月5-6日在武昌举行。中南高等教育管理局局长潘梓年到会对华中工学院的任务和筹备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会议讨论了教学组织、行政机构和筹备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会议决定设立机械制造系、内燃机及汽车系、电力系、动力系和实习工厂;设办公室、教务组、总务组3个职能办事机械。会议推定了各系、厂和各职能部门的临时负责人。

华中工学院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创建于1926年)、南昌大学(创建于1940年)、广西大学(创建于1928年)四所综合性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 (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院系调整时,从上述四校及华南工学院调入华中工学院的教师共202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25人、讲师45人、助教86人;调入的二、三年级学生1459人。

本文跟贴

Don't be so ............ !! --- WeiWei 2004/07/22 09:33 (10853 bytes)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23:23:26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