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同济谈起,看同济的艰难

转贴 发表于 2005/01/12 14:06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加跟贴 发新贴

本文中有不少错误 --- 转贴者.

从武汉同济谈起,看同济的艰难 - 同济乖

前些天答应写些我知道的武汉同济的事情,今天考试结束了,所以就写写。

武汉同济1952年以前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了,我也不用叙述。1952年内迁武汉后,医

学院开始了曲折的历史,和湖北一所医学院(好象是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来又

陆续并入了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迁的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一部分山

东医学院,组成了后来中南同济医学院的完整部分,但其中的绝对主体部分是原同济

大学医学院和其附属医院,数据表明,其他几个部分的教师数、资源都不及同济医学

院的零头。后来,由于政治原因。同济的名字被抛弃,改成了湖北医学院,1980年代

,在以裘法祖为代表的老一辈同济医学人的努力下,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学有着辉煌的历史,1949年时,她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医科学院,北协和南同

济是国内两大医学圣地。其他的无论是湖南湘雅、燕京都略逊色于同济、协和。在上

海,法国人开的震旦(后来的二医大)也远不如同济,1952年内迁的时候,裘法祖、

武忠弼等都已经是各自领域的医学权威。医学是当时同济人最值得骄傲的学科。

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离开上海同济,让同济逐渐失去了本来的颜色,尽管1987年80

周年校庆的时候,李国豪称其为“同济老大姐”,97年两校共同庆祝90周年华诞。但

随着湖北当地一批人的成长,武汉同济的湖北化也不可避免的加深。

伴随着当地化的加深的同时,在湖北走过了近30年的同济医科大学逐渐走向衰弱,50

年代到80年代,活跃在同济医科大学舞台的,是中国外科学两大奠基人之一的裘法祖

院士和与其并称为“同济双璧”的武忠弼教授,还有他们的助手夏穗生、金士翱、童

尔昌、王泰仪等一批52年以前或52年左右毕业于同济大学的老同济人,而当他们逐渐

老去的时候,武汉同济立刻显示出了疲态,老一辈落叶归根,新一辈人才流失严重,

青黄不接,从1980年代开始,武汉同济就不断下滑,到了2001年左右,我甚至听说在

国内刊物发了10几篇中文论文的也能上博导(莫非他教中医??同济医科可是没有中

医的

),如今的武汉同济可以说是真的在吃老本,大名鼎鼎的协和、同济两个附属

医院的华中地区医疗中心地位受到武汉人民医院的强有力挑战,现在只剩下裘法祖院

士所在的普外科在苦苦支撑。听说一些成果还是85年以前的,令人不胜唏嘘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上海同济在90年代中后期也逐步出现了疲态,此时,大学合并

风起云涌,上海同济的领导、元老认识到,如果上海同济与武汉同济合并,那无疑整

和了同济的资源,为同济品牌的重新焕发生机露出希望,如果合并成功,非常有可能

1+1>2。

武汉同济的问题非常复杂,上海同济合并的最后目的显然是希望武汉同济回归上海,

最后成为一家人。这里面牵涉的是湖北和上海、卫生部、教育部等多方面的关系,尤

其是湖北能否同意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学离开自己,这里面可能已经不是同济能解决的

,必须是拥有丰厚资源的上海市党政出面协商,和湖北方面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同济做了大量工作,武汉同济隶属于教育部和卫生部,必须两头

做工作。利用了当时毕业于同济医科的卫生部领导的关系,基本做通了卫生部的工作

,做出了协和、同济医院依然在武汉的前提下,原则上同意武汉同济和上海同济合并

,并在行政机制上做出适当调整。但到了教育部,遇到了各方面阻力,据说一条硬指

标就是不允许高校异地办学。其次,应该指出的是,武汉同济此时已经是新人当政,

老一辈同济人已经淡出领导层,湖北化的后果立刻体现了出来,结果在众多因素下,

尤其是湖北对本地高校的利益要求下,武汉同济和上海同济的合并最终是搁浅

其实,即使合并了,能否在两地办学中真正实现整和,也有待检验,两地融合也是相

当长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如果,虽然老同济不能回来,但同济办医学的决心没有改变

。这里面,李国豪、吴启迪为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复办是来回奔波,做了很多工作。当

时上海地区的环境是,第一医科大学已经和复旦说定(因为都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教育部可以强势领导),第二医科大学是上海市属的重点大学,可以说是全国最好

的市(省)属大学,上海市当然不想自己的财产充公,所以连上海交大想合并都吃了

闭门羹,第二军医大学隶属军队体制,不可能合并,所以目光只能面向上海铁道大学

,在办医学和并二本学校的两难选择下,复兴医学的念头最后还是占了上风,于是,

铁道部趁势把其属的上海铁道大学整体并给同济大学(据说给了同济6个亿,有待考

证)。

合并铁道大学到底对同济意味着什么实在很难说清楚。但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

看到这么一个脉络,在李国豪、吴启迪等人看来,办医学对是同济永远的梦想,医学

象征着同济的辉煌和心灵归宿,无论多大的代价,也不能动摇同济办医学的决心。并

了这么一个规模相当于老同济2/3的学校,给同济相当大的压力,但合并终究是进行

了,历史不可能重来,在简陋的铁道医学院上,同济医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用了两

年时间,完成了所有的学科硕士点建设。

历史也给了上海同济发展医学一个很大的机遇。随着湖北地区高校格局的变化,在教

育部的主导下,武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高校调整,武汉同济在武大和华工中,最后选

择了华工,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虽然在众多老同济人的强力要求下,同济的名字保

留了,也保留了人事、财政权独立,但谁都知道,既然合并进去了,武汉同济名称消

失的一天只是迟早问题,因为无论是武大还是华工,必然都会通过学科交叉、学科交

融改变武汉同济的学科布局,从而改变武汉同济的领导结构,从而最后改变整个武汉

同济的生态直至最后让同济消失而彻底融入学校。这个巨大的变化,据说直接导致了

裘法祖院士等人思想的快速转变,又经过吴启迪等人的多次工作下,“同济的希望在

上海,同济医科的未来在上海”成为了老同济医学人的共识,本来宣称同济医学只有

一个,就是武汉同济(其实他也是恨铁不成钢,主要原因还是铁道医学院实在太烂)

的裘老不但出席了2002年的上海同济95周年校庆,还亲自担任顾问教授、东方医院器

官移植中心名誉主任(裘老是中国器官移植的北斗泰山级人物),还把自己的得意门

生张宗明推荐到了同济,结束了上海同济医学院没有博士后的历史,张老师现在在同

济医学是有口皆碑啊。

裘老一生历经风风雨雨,是同济医学最有标志性的人物,放眼整个同济,他是和李国

豪齐名的两个最著名的同济人。他态度的转变是有决定性的,在这一风向标的变化下

,武忠弼等老同济医学知名教授先后挂职上海同济,另一方面,48级校友吴孟超在二

军大积极工作,一批又一批二军大老师挂职同济,现在,二军大的遗传学家傅继梁成

为了同济大学医学部的掌门人,医学院大楼建成(这块地为了医学院抛荒了10年!)

一切都预示着同济医学欣欣向荣的明天。

同济复办医学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大学合并。交大选择自己办医学院,得到上

海市把第六人民医院划给他的优势,但交大医学院也没有搞好,甚至比同济差很多。

医学是同济的梦,其是否值得,不是用简单类比可以显示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同济复办医学,得到了执照、病历、两个三甲医院,

一个新兴医院,也不是一无所

得。

但同济大学复办医学院的过程还是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朝中有人好办事,要坚定办文科的决心和信心

为什么我们在卫生部能通过,而在教育部就卡壳?就是因为我们在卫生部有人而在教

育部没有人,(同济医科的老领导也从卫生部退下来了,同济医科现在也是朝中无人

了)

所以,我坚决拥护学校办文科、办传播学院的做法,中国的环境是这样的,同济不是

清华,或者说白了没有清华优秀,注定了同济在纯粹工科环境下不可能像清华那样培

养出一批工程师官员。痛定思痛,同济近50年太缺乏人文的素养和教育,广大同济人

兢兢业业奋战在各条战线,有口皆碑,但今天的同济缺乏缺乏没有权力的保护,没有

真正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同济近50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基础扎实、作风严谨、水平

优秀的工程师,但造就不出一小批有想法、果断有远大政治抱负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

物,所以,在政治还不民主的今天和可见的明天,同济会被欺负,会被压制。要改变

这一切,只能从我们自己,培养我们自己的领袖。综观当今上海,交大、复旦实力强

劲,尤其是复旦握有上海宣传大棒,要打破这样的局面,也得靠我们自己。如果因为

我们不强就不办,那同济的未来只能被动,只能继续被欺负。学科总有从弱到强的一

天,前提是认真办。

吴启迪调任分管高教的教育部副部长,也是个喜讯,吴启迪在同济18年,对同济有着

比较深厚的感情,她的升迁对同济将有好处,至少以后有人要搞同济,想想分管领导

就是同济的,也要投鼠忌器。我赞赏吴启迪的办学理念,虽然她没有顶住压力,搞了

合并,目前看是伤害了同济,但其教学思路的明确是不能抹杀的,在她之前,无论李

国豪、江景波还是高庭耀,都没有很重视文化素养和文科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吴

启迪就是开52年后同济文化变革的先锋,其思路,将影响同济几十年。

同济是所伟大的学校,不但因为她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更因为她的学生们时刻挂念

着她。想想裘老如此高龄仍然为同济医学的复兴而奔波,想想老一辈同济人为武汉同

济名字的保留而振臂高呼,想想吴孟超等同济人为了母校复办医学院而工作,我们就

能体会到,“同济”二字值千金!对比他们,我们是不是缺少了什么?我们是不是还

应该做很多?

其实同济在52年以前,也有很好的文科、法学(当时除东吴、燕京外,同济在法学这

快的师资是最强的,而在大陆法系研究领域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现在很多该领域的

前辈都是同济的校友)传统,只是可惜被并到复旦大学去了。所以同济恢复文科(应

该说恢复较好,否则就是否定52年以前同济在文法两个领域的功绩),是有基础和传

统的,但好象进展太慢了,而象叫大这样没有办文科历史的学校,在法律这块办的就

比同济快。

o 武汉同济长期(88年前?)称为“武汉医学院” - 砂瓯 1/11/05 (0)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23:23:2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