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密——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之道

dddd 发表于 2006/12/13 15:41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加跟贴 发新贴

独家解密——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之道!

先播报点母校的新闻,近期华工的文科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师资方面,最近引进的力度很大。

工商管理学院引进了景奉杰(武大营销系主任、市场营销学方面的一流学者之一),新闻学院引进了张昆(武大新闻学院副院长,虽然据说人品不怎样,不过学术上还是较有影响力),而法学院方面简直是恐怖,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这些教授是不是全职的(看学院网站,应该不是双聘或兼职),范建得 罗玉中李红海这些,基本上都是法学界中青年的骨干力量,这些教授的加入让华工的法学从科技法、知识产权法等学科点上的优势一下进入更整体的强势构建中。

同时,继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科技部重大公关项目“科技进步与法制建设”等,新型工业化中标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这三个重大项目突破代表华工文科发展的再上台阶。

目前华工的大文科在高等教育、比较教育、院校发展、发展经济学、物流管理、人工效能、知识产权、乡村治理、电子政务、商务智能、马哲、科技哲学、新闻传播、汉语言等方面都形成很强的影响力,拥有新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一级博士点,高等教育、经济学、科技法、社会学、马哲、科技哲学、汉语言等博士点,文科实力已经接近华中师大,可以说已经是大文科里面的准一流军团。最近又成了我国第一家社会信息科学研究中心;

另外,在科研方面,增加973联合首席科学家一人(郑楚光),光电国家实验室通过验证、并入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111工程),同时,传说已久的中德友好医院正式签约,与西门子、杜伊斯堡大学合作;脉冲强磁场重大科学工程随我国正式签约加入ITER计划也正在加速;

校友方面:谢伏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刚担任交行行长、同时在地方政府换届中,又有2位校友当选贵州、福建两省常委。

接下来谈正题,在新一批的国家实验室建设计划中,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第一副所长(正所长饶子和已经到南开当校长了,徐很快会扶正)、我校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主持牵头(具体看他的2005年当选54杰出青年的简历介绍)的蛋白质国家实验室获得批准,这个对华工的好处,大家可以查一下华工书记朱玉泉在2004年的一次讲话,谈到的徐涛自己对如何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华工生科院之间建立教学研究紧密合作,以及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突破的构想。

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建设“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则是强磁场大科学工程的并列建设计划,这两个单位也是华工强磁场中心的主要协作单位,ITER国际热核反应人才培养基地的主要去向单位,华工的潘垣、樊明武、叶朝晖三位院士都是相关的参与人员。

从中可以给到大家一个启示,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国家实验室这样的资源肯定是很稀缺,如果各个高校都只想着自己独占,排他性的建设,这反而没有好处,华工的做法就是以下三个:

1、光电国家实验室——独特切入,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来打动科技部、发改委,光电国家实验室可能现在都有人不服气,认为是周济的关照,其实,华工能拿到这个实验室,一是学科上的积累,二是运行机制行的创新,这是和其他国家实验室不一样的,唯一的一个围绕着“跨部门联合、跨产业整合、省部校投入组合”为组建方式上的国家实验室,对于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本身而言,就具有实践意义和突破性,也就是说,别人都是建实验室,华工这个实验室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更高的、更具有科技体制创新概念的实验,所以这才是为什么华工能力压负担、交大、哈工,拿下第一批地五个之中的一个的原因。

2、脉冲强磁场——另起炉灶,国家不可能给一个高校2个实验室,所以,华工的这个项目,走的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科学合作项目路线,一个强磁场重大科学工程+一个ITER国际热核反应计划,这个投资建设力度和水平,不亚于一个国家实验室,不要挤独木桥,与其抢这一条道,不如抢大家都没注意的另外一边。包括争取到国防口的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都是大家忽略的好机会。

3、先进制造——化整为零,先进制造这块,华工很强,但是哈工、西交、上交包括清华都不弱,这种僵持的情况怎样处理,不要只看大的,先把小的搞定再说,现在看华工的大制造领域,重大装备制造、模具与塑性成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装备数字化、数控技术、CAD三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973项目首席、1个国际制造标准工程中心、再加上外围的微系统、气动技术、柔性制造、激光加工、IC设计技术等国际合作实验室,蒋向前、丁汉、吴青华等一大批长江学者,这个组合群实际上不亚于一个国家实验室,先求其实,再谋其名。

4、蛋白质科学、约束核聚变——甘为绿叶、不求为其所有,但求为其所用,通过人员输出、参建协建、交流合作、委托培养、上下游承接等方式,来参与到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对自己也是一个好的发展和带动。

以上是华工对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经验谈,我想,对很多高校而言,急功近利也好,还是要看你会不会经营、谋划和管理你的学科资源,华工能够走到今天,靠的绝对不是国家的投资,也绝非肖小所认定的周济扶持,是眼界和思维的先进性,让华工近30年来每个动作都走在中国高校的前面。无论是文革后的牛棚挖教授、学习MIT、发展综合学科,还是80年代初的创办新学科、学科交叉创生,90年代初的产学研三足鼎立、人文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2000年的校办产业放开、国际化办学、学生中心论、学科群/大平台建设,从朱九思的广积人高筑墙、科研走在教学前面,到黄树槐的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杨叔子的人文素质教育,周济的夯实经济实力求发展,樊明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华工的校长都是出色的管理理念创新者和实践者,这就是华工发展的源泉。

加跟贴 发新贴校友论坛索引首页

Powered by AFpost Thu Dec 27 23:23:59 2018.